东莞电梯配件的维护直接关系到电梯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,操作中需严格遵循规范,避免因疏忽导致故障或安全事故。

以下是核心注意事项,涵盖操作规范、安全防护、配件特性等关键维度:
一、通用安全规范(首要原则)
资质与操作权限
维护人员必须持有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》(电梯维修 T1/T2 资格),严禁无证人员擅自操作。
非维护期间,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机房、井道、底坑等区域,维护时需在电梯入口处悬挂 **“正在维修,禁止使用”** 警示牌,并切断主电源(仅保留检修电源)。
断电与验电
操作前必须断开主电源开关,并用验电器确认断电(防止漏电或误合闸),同时将开关锁死并挂 “禁止合闸” 标识。
涉及电气部件(如控制柜、电机)维护时,即使断电也需放电处理(如电容放电),避免残留电荷伤人。
高空与密闭空间防护
进入轿顶、底坑作业时,需确认电梯处于“检修状态”,并使用急停按钮随时待命;轿顶作业人员需系好安全绳,脚下避免踩在非承重部件(如灯罩、线槽)。
底坑、井道等密闭空间需检查通风(防止有害气体积聚),若积水需先排水(水深超过 10cm 禁止进入),并穿防滑鞋。
二、不同系统配件的针对性注意事项
1. 机械部件维护
曳引轮与钢丝绳
清洁钢丝绳时禁用腐蚀性清洁剂(如汽油),以免破坏绳芯油脂;涂抹润滑脂需均匀(覆盖绳股缝隙),过量会导致曳引轮打滑。
检查钢丝绳张力时,需在电梯空载状态下测量,偏差超过 5% 需调整(张力不均会导致个别钢丝绳过载断裂)。
门机与导轨
清洁门导轨时,避免用硬毛刷或锐器刮擦(防止导轨表面划伤,加剧门体磨损);导靴更换需成对进行(左右导靴磨损程度需一致,否则轿厢偏载)。
层门门锁调整时,需确保啮合深度≥7mm(过浅易脱开),但不可过深(否则门机负载过大烧毁电机)。
缓冲器
液压缓冲器补充油液时,必须使用原厂指定型号(不同品牌液压油混合可能导致油质变坏、缓冲失效);弹簧缓冲器若锈蚀,不可用砂纸过度打磨(会削弱弹簧强度),需直接更换。
2. 电气部件维护
控制柜与接触器
清洁控制柜内部时用压缩空气吹扫(压力≤0.4MPa),禁用湿布(防止短路);接触器触点若有烧蚀,不可用砂纸过度打磨(会导致触点接触面积减小,加剧发热),严重时直接更换触点或接触器。
变频器、PLC 等精密部件,禁止用手触摸电路板(人体静电可能击穿芯片),维护前需释放自身静电(触摸接地金属)。
传感器与安全装置
光幕 / 安全触板清洁时用软布蘸清水(禁用酒精等溶剂),以免腐蚀透光面板;调整光幕位置时需确保上下对齐(偏差超过 2mm 会导致误触发或检测失效)。
限速器测试时,需模拟真实超速场景(用专用仪器驱动),禁止强行扳动机械部件(可能导致限速器误动作或卡滞)。
3. 易损件更换规范
配件更换必须使用原厂或认证合格的替代品(如钢丝绳需符合 GB 8903 标准,导靴需与导轨型号匹配),禁止用非标件(如用普通螺栓替代高强度螺栓,可能断裂导致坠落)。
更换曳引机轴承、门机皮带等部件后,需进行试运行(空载→半载→满载),观察运行是否平稳(无异响、无振动),再投入正常使用。
三、维护流程与记录管理
按周期操作,拒绝 “过度维护” 或 “欠维护”
严格遵循厂家手册的维护周期(如钢丝绳每月检查、减速箱每 6 个月换油),不可提前更换未磨损部件(浪费成本),也不可拖延(如安全钳每年必须做联动试验,超期可能失效)。
维护后需测试功能:如调整门锁后,需反复开关门 10 次以上,确认每次都能可靠锁闭且电梯能正常启动。
记录与追溯
建立维护台账,详细记录配件型号、维护日期、操作内容(如 “2025.6.10 更换 3# 梯左门导靴,型号 XX”)、异常情况(如 “曳引轮绳槽磨损 0.5mm”)。
关键部件(如钢丝绳、安全钳)的更换需留存产品合格证和更换记录,以备特种设备监管部门检查。
四、应急与异常处理
维护中若突发故障(如电梯骤停、部件卡滞),需立即按下急停按钮,优先确保人员安全,再排查原因(禁止强行复位运行)。
发现重大隐患(如钢丝绳断丝超标、安全钳失效),需立即停用电梯,并上报特种设备监管部门,待修复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。